节目

解释007:金刚经之结构

最近更新: 2023-10-26时长: 21:05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
扫码下载蜻蜓app
听书/听小说/听故事
4.5亿用户的选择
评论22条评论
福尘

福尘:不敢苟同!佛说为大乘者说!何解?

2024-03-07
midas陆

midas陆:🈚我是对的 这个我是自以为是 却把假的当真的 一切都是被安排 没有我什么事

2023-08-19
雪域

雪域:透过屏幕都能感受到主播的我慢

2022-11-23
真阿練若

真阿練若:有些地方老师过于自我!“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难道还不够明白吗?若见诸相非相并非无所见,恰恰是见真实!见到如来!如来非相,非凡夫若见!

2021-12-12
邵钰元

邵钰元:这是我所有付费听的最超值的文章!感恩主播,打开了我的心门!

2021-05-16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1 第五 我们前面给大家介绍了佛在金刚经里所开示的四个秘密,下面我们接着讲第五个秘密。这第五个秘密就是佛在金刚经第七品里提到的“一切圣人皆以无为真如所显现故”,这句经文我们取自真谛法师的译本。 在金刚经的第七品,鸠摩罗什法师的译本又做了一些删减。鸠摩罗什法师的翻译不能说不对,但是要求你要有他的那个根器和水平你才能看得懂,所以说鸠摩罗什法师高估了读者的起点,高估了读者的领悟力,导致鸠摩罗什法师在此处的译文,很多读者都会往错误的方向去理解。 我们下面把金刚经第七品此处相关经文的不同译本给大家对比一下。 先看玄奘法师的译本。 《金刚经》玄奘法师译本云: “如来、应、正等觉所证、所说、所思惟法,皆不可取,不可宣说,非法,非非法。何以故?以诸贤圣补特伽罗皆是无为之所显故。” 再看真谛法师的译本。 《金刚经》真谛法师译本云: “是法如来所说。不可取不可言。非法非非法。何以故。一切圣人皆以无为真如所显现故。” 再看笈多法师的译本。 《金刚经》笈多法师译本云: “若彼如来法说不可取。彼不可说。不彼法非不法。彼何因。无为法显明圣人。” 最后我们再来看一下鸠摩罗什法师的译本。 《金刚经》鸠摩罗什法师译本云: “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2020-04-27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2 从上面四个译本的对比我们可以明显发现,前面三个译本在讲到“无为法”时,都有类似真如“皆是无为之所显”这样的字眼,虽然措辞各有细微差别。 但鸠摩罗什法师翻译的表达没有体现出类似真如“皆是无为之所显”这样的意思。 鸠摩罗什法师关于这一句的翻译反而体现出了一个别的译本都没有的意思,即是,“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其他几个译本没有体现出“有差别”这几个字。 也即,鸠摩罗什法师的译本强调,一切贤圣,他们虽都以如来智之“无为法”为最终归趣,但他们为了达于此“无为法”最终归趣所走的路径又各有差别。 如果大家读过楞严经的二十五圆通章,大家自然明白鸠摩罗什法师的这个说法肯定是没有任何问题。也即,“无为法”强调的是那个“归趣”,那个“方向感”,至于你走哪条路修持,你视你自己的情况而定。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鸠摩罗什法师这个“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这个说法本身肯定没有任何的问题。 但问题是他现在是在做翻译,他是怎么翻译出“有差别”这个意思的呢?他又是如何把真如“皆是无为之所显”这个“之所显”给遗漏掉的呢? 其他法师译文里那种真如“皆是无为之所显”这个“显现”的意思,鸠摩罗什法师的译文里没有明确的表达出来,而鸠摩罗什法师译文里“有差别”这个意思其他几位法师的译文里也不明显。 而这个真如“皆是无为之所显”这个“显现”的意思,对于领悟大乘佛法来说非常重要,翻译时不应该隐匿它。因为它非常生动形象而又逼真的把悟前悟后的变化给表达出来了,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认为金刚经第七品这句“一切圣人皆以无为真如所显现故”这个点,可以单独作为一个秘密来讲。

2020-04-27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3 我们下面来作一个比喻,来说明一下悟前悟后真如显现的问题。 比如一个老朋友站在你的面前,你之前思绪纷乱,心思在别处,没有认出眼前这个人原来是个老朋友,后来思绪消息,定睛一看,眼前这个人认出来了,原来是个老朋友。 悟前悟后就是大概这样一种状态,真如从来不曾变异,天天在你眼前晃悠,你没认出而已。所以说不是你开悟了,真如突然从其他地方来到了你面前,不是这样的。是真如一刻也没有离开过你的视线,是你自己一直心意驰骋,没能认出来它。 所以南怀瑾先生说: “就是这样,最初的就是最后的,最后成佛所悟跟当前这一悟一样,没有差别。” 就好像刚才那个比喻,站在你面前那个人是没有变化,之前是他,当前还是他,不管你认出来也好,没认出来也罢,他一直站在那里。 他没有变化,变化的是你。真如没有变化,变化的是你,你之前有妄想,你之后没了妄想。仅此而已。 之前你思绪在别处,于一切误解误会,没认出来,现在定睛一看,呀,认出来了,原来是个老朋友,仅此而已。 所以说,“烦恼即是菩提。” 所以说,“凡圣之殊,系于迷悟。” 所以我个人认为关于这一句经文的翻译,相比于鸠摩罗什法师,还是其他几位法师翻译得更好,尤其是玄奘法师的译本。他们的翻译,类似真如“皆是无为之所显”这样的表达,非常的生动形象,非常的准确,传递的信息非常丰富。这样准确、生动形象的表达,更有利于让学人开悟。 而真如是靠什么彰显呢?一旦你“眼耳鼻舌身意”能够不住“色声香味触法”,一旦你不再妄执“我”和“我所”,一旦你六根不再循“有为法”向外驰骋流逸,这时你的见闻觉知状态就达于如来智之“无为法”状态了,“无为法”之见闻觉知状态,妄想不起,一切如实,一切如如,所以又称真如。 所以说“一切圣人皆以无为真如所显现故”,“无为”即“真如”,“真如”即“无为”,“真如”和“无为”只是同一个东西的两种不同表达而已。 同一个东西我们之所以用不同的表达来展现,原因是被描述对象的某个特征,用某个特定的表达更容易显现,而此同一被描述对象的另外一个特征,用另外某个特定表达更容易显现。所以我们有时说“无为”,有时说“真如”,表达的都是同一个东西。

2020-04-27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4 鸠摩罗什法师此处译文不仅遗失了“一切圣人皆以无为真如所显现故”之“显现”义,他的这句翻译的句子结构还容易造成如下误解。 很多人读到鸠摩罗什法师的这句译文都会产生这样的断句: 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鸠摩罗什法师这句经文的翻译,会给人产生一种错觉,以为大乘佛法在讲“无”,再加上鸠摩罗什法师此前对第五品那句经文的翻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把这两句翻译联系起来,大家非常容易这样理解:哦,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所以我以“无”为法。认为所有的东西都是没有。 这种理解非常容易堕入增上慢空见里,这种理解非常容易堕入“虚无主义”里,认为世界所有的一切都是虚妄的。那么堕入虚无主义中、堕入空见之中,要么会觉得人生没有意义,要么会肆无忌惮,所以说空见和虚无主义是非常危险的。大乘佛法所讲,绝对不是虚无主义,也绝对不是空见。 所以说鸠摩罗什法师的这个译本,在这几个关键的地方都出现了如此的不恰当。 如果说我们一定要用鸠摩罗什法师这个译本的话,大家一定要注意这句经文翻译的断句,鸠摩罗什法师的这句翻译正确的断句应该是: 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也即是,鸠摩罗什法师这个译本的意思是,一切圣人,皆以“无为法”为修行的最终归趣,只不过他们修行的各自路径有所差别而已。 所以我们对鸠摩罗什法师译本的批评并不是凭空批评的,我们还有其他几位法师的译本作参照呢。 那么,这个神秘的“无为法”,或者“真如”,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其实,“无为法”就是无“我想”、无“人想”、无“众生想”、无“寿者想”,无为法就是“不住色声香味触法”,无为法就是“以相非相应观如来”。 也即是,我们所总结的金刚经的这些所谓的秘密,其实就是同一个秘密,用不同的表达,只是为了让你能从不同角度把这个秘密看的更清晰一点而已。

2020-04-27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5 我们此次讲解,会花大力气从“以相非相应观如来”这个角度来阐释这个生命的秘密。也即是,在解释金刚经第四个秘密时,也即是,在讲金刚经第五品时,我们会讲得非常的详细,估计要花接近二十期音频来阐释这个第五品、这个第四个秘密。 而我们此次讲解,也会花大力气从“一切圣人皆以无为真如所显现”的角度来阐释这个生命的秘密。也即,在解释金刚经第五个秘密时,也即,在讲解第七品时,我们后面也会讲得非常的详细,估计要花上十几期音频来讲解金刚经第七品、来讲解这个第五个秘密。 那么在这里,我们先简略给大家解释一下什么是“无为法”,更详细的解释,大家还是要等到我们讲解到金刚经第七品时再作讲解。 那,什么是“无为法”呢?这个问题没办法直接解释。对“无为法”的解释我们只能采取把“无为法”的对立面“有为法”说清楚,然后你明白了什么是“有为法”,自然也就明白了什么是“无为法”,因为“有为法”妄想熄灭,就是“无为法”,所以说明白了“有为法”,自然就明白了什么是“无为法”。 首先,无论是“有为法”,还是“无为法”,此处的“法”字都不是指“佛法”,也都不是指“方法”。此处“有为法”之“法”字和“无为法”之“法”字,都作六根见闻觉知之体验解,佛经里“法”字作此意解时常以“诸法”这个表达来出现。 “有为法”就是掺杂了妄想的六根见闻觉知之体验,而“无为法”就是六根妄想歇息后清净真实之见闻觉知之体验。 那么“有为法”的核心内涵到底是什么呢?也即是,什么样的见闻觉知之体验,是掺杂了妄想的“有为法”呢? 有“我”和“我所”之对待,或者说有“能所”之对待,或者说有“根尘”之对待,这个就是“有为法”最核心的内涵。 这个更详细的解释我们只能等到讲解金刚经第七品正文时才能展开来讲,这里只能先略微提及一下。

2020-04-27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6 也即是,你只要有个“我”执,然后再有个对待的我所处的外部世界之“我所”执,“有为法”的核心要素就具备了。 这个“我”和“我所”的对待,就是“有为法”的核心要素。 此时,你的六根总是向外奔驰流逸。 比如就如前面我们所讲到的,你总会觉得我能看,同时有个被我看到的东西。比如一朵花,你总觉得我能看到这朵花,同时,你总觉得,有个真实的花独立于我之外存在,被我看到了。 这种“能看”和“所看”之对待其实就是“我”和“我所”之对待,楞严经里又喜欢把这种“能所”对待称为“根尘”之对待。 这些“我”和“我所”之对待,或者称为“能所”之对待,或者称为“根尘”之对待,不管你把它称为什么,都是虚妄的妄想。 那么这种“我”“我所”之对待,或者称为“能所”之对待,佛经为什么表达为“有为法”呢?也即是,佛经为什么给这些虚妄的对待起个名字叫“有为法”呢? 这个要从“为”这个汉字说起。 大家可能想不到,在象形、会意、形声、指示四种造字法中,“为”字是象形字。 你可能会惊叹,“为”字怎么可能是象形字呢?它的形状到底像什么?我怎么看不出来“为”字的形状像什么呢? “为”字的繁体字写作“爲”,本义是母猴,它是个象形字,上面是“爪”,下象形,古体“爲”字,它的形状像“两个母猴相对形”,也即是,古体的“爲”字,它的形状像“两个母猴相对而坐”。 现在的为字,别说简体字,即使是繁体字“爲”,也已经看不出像“两母猴相对形”了。但你如果去看金文的“爲”字,那个字形还是非常像“两母猴相对形”的。 所以“为”字,本义有非常强的“我”和“我所”之对待的意思,所以佛法,把这种“我”和“我所”之对待妄想表达为“有为法”。 就像我们上面说到的,只要你被“我”和“我所”这种妄想所拘牵,你六根见闻觉知时一定会有“根尘”之“能所”对待,这些对待都是虚妄的妄想。 比如拿眼根来说,你总觉得眼前有朵花然后你看见了它。你不仅会觉得你能看见、有个所被看的花,而且你会进一步以为你是用你的如“蒲萄朵”般的肉眼看见的。

2020-04-27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7 就如楞严经所云: “由明暗等二种相。形。于妙圆中。粘湛发见。见精映色。结色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眼体。如蒲萄朵。浮根四尘。流逸奔色。” 那么这句经文非常重要,这句经文我们后面在金刚经第七品正文讲解时再详细解释。 现在大家先明白一点就可以了,就是,你总是妄想有个“我”和“我所”,妄想我能看、有个所看,妄想我是用肉眼眼球在看。这个就是叫做“流逸奔色”。 这些对待都是“有为法”,都是妄想。 其实,真实是,一切都是“自心现量”,如幻。本来就没有所谓的内外,所谓外部的“花”也根本没有实体、没有“自性”,所谓外部的“花”只不过是真如自性于眼根所显现的一个“花”的影像罢了,所谓外部的“花”其实如镜显像一般,并不像你妄想的那样拥有“质感”。 什么时候你开始不再感觉你是在用肉眼在看,你离真相就近了。什么时候你没有“能看”“所看”之对待,真相就隐约开始浮现了。 刚才咱们解释了一下“有为法”之“为”字,现在既然讲到这里了,我们顺便再说一下“真如”之“真”字。 “真”字的本义,对专门研究古文字的人来说,都像谜一样,存在很多的争议,都各有说法。所以我们今天所讲的对“真”字的看法,仅仅是猜想,仅供大家参考。 “真”字的繁体字写作“眞”,是个会意字,从“匕( huà)”从“目”从“乚( yǐn)”从“八”。 《说文解字》解“真”字本义为:“仙人变形而登天也。” 我本人不太同意《说文解字》里对“眞”字的解释。 下面我自己来解一下,再次强调,下面对“眞”字的解释只是我个人的猜想,仅供大家参考。 繁体“眞”字的构型由四个部分组成。 中间的“目”,代表眼睛,这一点应该没有争议。 “目”字的左下方一竖一横象个墙角一样把“目”半包裹住的部分是“乚”,“乚”是藏匿的意思。 “眞”字的最上方部分是“匕”,代表“变化”,是变化的“化”字的一个简写。 “眞”字的最下方一撇一点构成的象“八”字一样的分部,有“呈现”之意。 比如文具的“具”字,下面也是一撇一点构成的象“八”字一样的分部,“具”也是会意字,“表示双手捧着盛有食物的鼎器”。 那么关于“眞”字的本义,除了《说文解字》的解释之外,还有另外一种解释,就是,“眞”字用来指人或物的原样、本样,我本人是同意“眞”字的这个解释的,我不同意《说文解字》把“眞”解释为“仙人变形而登天”。

2020-04-27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8 那么如果“眞”字确实是指人或物的原样、本样,那“眞”字此意又是如何从“眞”字的构造里会意会出来的呢? 也即是,把眼睛藏匿起来,“呈现出来的”怎么就从虚妄变化为本然之真实了呢? 从大乘佛法的角度来解,“眞”字此处构型的意思其实并不是要你把肉眼眼睛藏匿起来,而是要你把“始终是靠肉眼在看”那种感觉给打掉,因为“始终是靠肉眼在看”这种感觉是妄想,“能看”和“所看”之对待也是妄想。 一旦你能把“始终是靠肉眼在看”这种妄想感觉打掉,一旦你明白过来没有内外,一切皆是真如自性于见根起用一体呈现,一切如幻,那么这种如楞严经所说的“见精映色”之一体呈现,就是本然之真相。 此即我个人对“眞”字的理解。 说到这里,你可能将信将疑,你会想,难道古代造汉字的人懂佛法吗? 说句老实话,当我看到比如“眞”字、“爲”字、“性”字等字的造字及本义时,我当时自己也大吃了一惊,我当时心里马上就升起了一个疑惑,难道中国造汉字的人懂佛法? 我马上就查是谁造的汉字,结果是,仓颉造字! 你去查一下仓颉是何许人、是什么来历,你就不会吃惊中国汉字里面为什么会有佛法了。 以我个人的观点来看,中华民族的古汉字里面,蕴藏着关于生命的古老哲学。 我的体会是,你要是想把佛经读懂,你一定要通古汉字,也即,你要是想把佛经读懂,你是否通古文其实并不重要,因为佛经语言平实,很少有“之乎者也”。 你想把佛经读懂,其实最重要的是你要通古汉字。因为佛经里字的意思,往往取的是古汉字的本义,而古汉字的本义,往往和我们现代汉语里汉字的意思已经产生很大的差距了。 回到金刚经第五个秘密这个话题本身。 “眞”字表达的,其实就是“爲”字的对立面。 “爲”字是象形字,形状的样子即是“两只母猴相对形”,这种形状表达的含义就是有个“我”和“我所”之对待。 而“无爲”,表达的就是没有“我”和“我所”之对待。于见根,“无爲”表达的就是没有个“能看”和“所看”之对待,更没有“始终是靠肉眼在看”这种妄想。 所以,“无爲”即是“眞”。 所以,佛在金刚经第七品,等于又告诉了大家一个大秘密,也即,“一切圣人皆以无爲眞如所显现”。

2020-04-27
回到顶部
/
收听历史
清空列表